《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提出了“2522”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框架,明確了數字中國建設的戰略定位、指導思想、主要目標、整體框架,并從夯實數字中國建設基礎、全面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強化數字中國關鍵能力、優化數字化發展環境、加強組織實施保障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部署。

  智慧城市是數字中國建設的核心載體和重要內容。當前,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已成為各地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培育壯大數字經濟的重要途徑,是高質量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的得力抓手。

  我國新型智慧城市發展現狀

  自IBM于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以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在政策部署、技術突破、機制改革等多重因素推動下,目前已進入以城市精細化治理為主題,強調智慧城市與數字政府、數字經濟融合發展、互促共進的加速發展期。中國信通院、中商產業研究院等機構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新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保持30%以上的增速,2021年已達21.08萬億元。具體來說,當前我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呈現以下3個特征。

  1.各級政策指明方向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了新時期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路徑,黨的二十大報告則明確了“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的主要目標。

  此外,發展改革委、工信部、民政部、住建部等國家部委也先后發布多項政策,從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智慧社區和基層治理等垂直領域指導我國新型智慧城市健康發展。

  2.數字技術注入動能

  5G技術依托高速率、低時延、大連接的特性,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高效、安全的數據通道,同時不斷與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數字孿生等技術進行深度融合,在交通出行、公共安全、政務服務等領域持續釋放創新潛力。新一代數字技術不斷驅動智慧城市深化發展,各項新技術加速應用到城市各領域,通過對各領域全民性、全時段、全要素、全流程的逐步覆蓋,不斷實現城市智慧服務的轉型與升級。

  “城市大腦”正在從“單體智腦”向“城市大腦+區縣大腦+社區小腦”的縱向智腦體系,以及由“城管大腦”“交通大腦”“健康大腦”“文旅大腦”等構成的橫向智腦體系升級,成為當前階段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必選項”。數字孿生技術通過整合地理信息數據、建筑信息模型數據、物聯感知數據,構建出與物理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演進”的數字城市,賦能“一圖統覽、一屏管理、一鍵決策”城市治理新模式的建立。

  3.區縣城市下沉場景豐富

  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提出“建設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智慧縣城”的重要任務。各地縣域城市以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特色產業優化提升、基層治理智慧化升級為切入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中國信通院、中國聯通智能城市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52.3%的縣域城市已經開展了智慧城市頂層設計,這一數據將在2025年增長到80%,同時我國區縣級智慧城市招標項目金額占智慧城市招標項目總金額的48%,項目數量占項目總數的59%。

  當前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面臨挑戰

  我國新型智慧城市在不斷向縱深發展的同時,仍然面臨挑戰。

  1.頂層規劃的指導性尚顯不足

  目前,新興數字技術蓬勃發展、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原有規劃已經難以適應技術新趨勢,無法滿足人民新需求。隨著我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逐漸步入“深水區”,如何有效銜接既有成果與新建內容,在避免重復建設的同時減少“數據孤島”,是當前頂層規劃亟需解決的問題。

  2.業務運行的安全性仍需強化

  隨著數字化的演進,未來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重要信息系統都依賴軟件、網絡、數據作為基礎,線上開展業務將越來越多,新型智慧城市業務將愈加龐雜,業務安全運行也將面臨更多且更復雜的問題,發展智慧城市產業保護業務安全已成為當務之急。

    3.數據要素的驅動力難以釋放

  目前各地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主要依托信息化系統平臺的打造,對數據資源的歸集、治理、共享、利用關注不足。數據資源跨層級和跨部門共享流通不暢、政府部門垂直化管理造成的數據回流困難、統一標準缺失造成的數據質量低等問題,成為制約數據要素發揮價值的主要問題。

  4.基礎設施的支撐度仍有欠缺

  目前,與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緊密相關的網絡基礎設施、算力基礎設施等已經具備一定規模,但各部門分散建設、分頭管理的現象仍然存在,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統籌化、集約化程度不高,導致了基礎設施老化、智能化水平低、共享共用不足、安全隱患難以消除等問題。

  5.多跨應用的成效性有待加強

  以往的智慧城市項目通常只關注彼此獨立的單個或多個場景的信息化、智慧化建設,政務數據、公共數據、社會數據融合應用困難,以及政府部門辦事流程難以打通等因素都限制了多跨場景應用的落地,阻礙了政府治理效能的提升和群眾辦事體驗的優化。

  6.多元共建的協同性還需提升

  當前我國新型智慧城市仍以政府牽頭建設為主,尚未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多元主體共建共治的局面,這既增加了各級政府的財政壓力,也限制了企業技術優勢的發揮,同時也造成了人民群眾體驗感不足等問題。

  新型智慧城市發展建議

  1.加強業務安全保護核心作用

  基于智慧城市業務安全保護需求,建立以保護關鍵業務為核心的可視化整體防護體系,結合業務安全整體保護策略與技術,實現對業務安全防護體系的具體支撐?;跇I務邏輯梳理和報文級業務解析技術對業務資源進行識別梳理及深度發現,可視化拓撲繪制實時監測業務運行的狀態,加強智慧城市業務安全防護能力?;跇I務安全基線模型庫,賦能不同業務不同的安全基線,應人工智能等技術,分析業務特征,模擬生成業務安全基線,實現主動安全提前預警,業務異常實時告警,從而形成智慧城市業務安全運營能力。

  2.加強數據要素核心推動作用

  理清城市數據家底,持續完善數據資源目錄,打造統建統管的大數據平臺,打通部門間、層級間的“數據壁壘”,提升數據治理和服務能力,推進數據資源共享開放。深化政務數據、公共數據、社會數據的融合應用,探索金融、環保、交通、醫療等領域的公共數據開發運營,支持企業對公共數據的創新性開發利用。圍繞數據確權、定價、交易等環節建立標準規范體系,依托數據交易中心、大數據交易平臺等基礎設施,構建安全、有序的數據流通交易體系,促進數據要素的活躍流動和價值轉化。

  3.加強基礎設施底座支撐作用

  合理評估區域范圍內通信網絡、大數據中心、物聯感知終端等基礎設施需求量,綜合考慮現有基礎設施的承載量,在頂層規劃的統籌部署下,適度超前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優化網絡資源、算力資源等的建設布局,加速形成“天空地水網”一體化城市物聯感知網絡。加快5G、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數字技術與城市基礎設施的融合,大力普及推廣智慧管網(廊)、智慧井蓋、智慧路燈等應用,提升城市基礎設施的智慧化水平和服務能力。

  4.加強多跨應用普惠服務作用

  面向政府、企業、公眾等城市主體的需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建設理念,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打造以數據共享互通為基礎,以部門辦事流程打通為關鍵,以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提高企業和公眾辦事效率為目標的跨場景應用。聚焦政務服務、產業發展、民生普惠等領域,加強政府部門間的縱向聯動和橫向配合,以技術融合、數據融合、業務融合促進城市治理的統籌化、一體化、智慧化升級,建立跨領域、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城市協同管理和服務體系。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11.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


責任編輯:ouru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