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中國的未來賽道

  當今世界,數字領域已成為世界各國紛紛搶占的制高點和新賽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就是要適應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以新發展創造新輝煌?!?/p>

  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中明確,數字中國建設按照“2522”的整體框架進行布局。數字中國建設對中國式現代化有何深刻影響?如何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對此,人民論壇推出最新策劃《數字中國的未來賽道》,共同關注!

  建設數字中國是加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

  ▲ 數字中國建設將有力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一方面,通過提升生產效率和改變生產模式,數字經濟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從而更好地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另一方面,數字經濟也為社會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以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為實現更精細化、智能化的社會管理提供了強大的工具,極大地提升了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同時也為國家政策制定提供著更為科學、全面、細致的依據,成為新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治理體系構建和治理能力提升的新法寶。

  ▲ 數字中國建設有利于整體推動我國十四億多人口邁入現代化。結合中國實際,建設數字中國是我國發展數字經濟、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戰略部署。我國巨大的人口規模和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為網絡效應的發揮提供了條件,成為我國發展數字經濟的資源稟賦。在C端(Customer),企業打造雙邊平臺,形成網絡效應,依托消費互聯網形成規模經濟。在B端(Business),在產業平臺的基礎上構建產業生態,形成產業互聯網的組織形式,賦能各行各業。伴隨著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兩大新組織形態的形成以及數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數據要素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我國經濟循環的效率得到極大的提升,為十四億多人口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提供了堅實保障。此外,跨邊網絡效應的發揮為居民提供了更加廣泛的就業機會和更加平等的發展機會,進一步釋放了我國十四億多人口的巨大潛力。

  ▲ 數字中國建設將進一步縮小數字鴻溝,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數字經濟時代,只要是網絡所能觸達的地方,就能夠獲取到最新的信息和資源。隨著我國數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即使是遠離城市的農村地區也能夠享受到便捷的互聯網商業服務以及優質的教育、醫療等社會服務。數字技術也為大眾創業提供了可能,“互聯網+零工經濟”逐漸成為新的用工方式,更多人有機會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財富的多途徑增長。此外,數字技術具有促進協調發展和共享發展的潛能,有利于區域的協調發展。例如,農村電商的發展緩解了高質量農產品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打通了農產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環節,極大助力了鄉村振興。

  ▲ 數字中國建設將有效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數字技術的深化發展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融合與發展,正悄然改變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人類精神文明發展的進程中逐漸發揮著越來越重大的作用?;ヂ摼W、社交媒體、在線教育等數字化產品和服務,極大豐富了我們的精神生活,提升了社會的精神文明程度。此外,數字經濟通過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改變傳統的生產消費模式、提供新的環保技術,助力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新的生產消費模式有助于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 數字中國建設將在推動全球治理創新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借助數字技術,人們可以更有效地共享信息、知識和經驗,從而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疾病傳播、食品安全等全球性問題。通過建立數字經濟合作機制,各國可以更好地協調政策,共享發展成果,推動全球經濟健康、穩定發展。例如,區塊鏈等新技術可以幫助實現信息的透明化、去中心化,增強全球治理的公正性和有效性,為各國實現和平發展,共創美好地球村創造了新條件與新路徑。

  發展數字經濟面臨哪些挑戰?

  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一方面,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依然存在?;A設施薄弱、數字素養較低依然是農村地區亟待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區域之間的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差距也比較明顯。在一些欠發達地區,由于網絡基礎設施、人才資源、政策環境等因素,數字經濟的發展速度相對滯后,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對于整體提升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構成了一定的制約。

  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有待提升,金融風險防范機制建設尚待完善,“數實融合”程度需進一步深化。雖然我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已經取得一定成就,但“數實融合”在深度與廣度上還不充分,暴露出產業發展不均衡、數字化轉型人才不足、創新能力待提高、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待完善等問題。此外,從全球視角來看,技術依賴度高、貿易摩擦、技術封鎖等問題都對我國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性構成威脅。最后,金融風險防范問題需高度關注。隨著數字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新的金融業態和金融模式正在不斷涌現,如網貸平臺、數字貨幣、區塊鏈等。這些新的業態和模式為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風險。據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0月,我國累計收錄的互聯網金融網站為77932個,其中,累計發現存在異常的互聯網金融網站有21371個,近76.08%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停運 。這些數據表明,我國在金融風險防范方面還面臨著挑戰。

  數字政務系統存在內外不兼容、數據不打通等問題。數字政務建設旨在利用數字技術優化政府工作流程,提高政府決策效率。然而,一方面,政務數字化存在內外部兩套系統,互不兼容等問題,影響了政務數字化服務的效率。另一方面,政務部門之間數據不打通,無法最大化數據價值。此外,形式主義問題仍然存在,政務數字化建設缺乏實質性變革。例如,有的地方和部門僅僅把數字化作為一種形式,只注重建設大數據平臺或者推行在線會議等,卻沒有從本質上理解和應用數字化帶來的變革,因而既無法真正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也無法滿足人民群眾對更好政務服務的需求。

  中華傳統文化數字化價值挖掘尚不能滿足時代需求。如何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數字時代發展脈搏,滋養中國特色數字文明是我國在數字文明時代亟需解決的重要議題。中國式數字減貧的成功就充分彰顯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天下大同”、“民為邦本”等文化理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數字經濟有機融合的典型范例。值得注意的是,依托強大的數字技術,國外文化的強勢輸入對我國本土文化所帶來的沖擊越來越大。以ChatGPT等大語言模型為例,基于大量外文語料所訓練的大語言模型天然地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通過用戶使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世界觀,其中不乏糟粕,亟需警惕。

  “更高效、更精準、更普惠”對數字時代社會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方面,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個人信息和隱私保護問題日益突出。如何在保護用戶隱私的同時,合理利用數據資源,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其次,對新興行業的監管也面臨諸多實際問題。新的監管規則既要考慮保護消費者權益,又要鼓勵行業的發展。此外,數字社會所帶來的職業轉換和技能更新問題對社會就業帶來了新的沖擊,數字化對醫療、教育等社會治理重點關注的領域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生態文明問題不容忽視,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首先,從資源消耗的角度看,雖然數字經濟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對物質資源的消耗,但數據中心等設施運行所帶來的巨大能源消耗對全球控制碳排放以及氣候變化帶來了新挑戰。其次,電子廢棄物的處理問題也是數字生態文明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聯合國《2020年全球電子廢棄物監測》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產生的電子廢棄物總量達到了創紀錄的5360萬公噸,僅僅五年內就增長了21%。預計到2030年,全球電子廢棄物將達到7400萬噸,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家庭垃圾。

  “IBCDE”體系:一個數字中國建設的可行方案

  數字經濟分析框架可由“IBCDE”五部分組成,即數字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產業互聯網(To B,Business/ Industrial internet)、消費互聯網(To C,Consumer internet)、數據要素(Data factor)以及數字技術賦能萬千場景(Empowering)。具體而言,該方案的內部邏輯可概括為:以數字基礎設施(I)為發展基石,由數據要素(D)為第一要素驅動力量,衍生出消費互聯網(C)和產業互聯網(B)兩大組織生態,推動產業數字化發展、賦能萬千場景(E),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數字中國建設的“IBCDE”框架是在安全高效利用數據要素的基礎上搭建起“通用能力+專業能力”的生態互補關系,最終賦能萬行萬業。

  基于“IBCDE”框架對數字經濟進行解構,有助于厘清數字經濟各部分的聯系,為數字中國建設“2522”整體框架布局的實施落地提供一種更為模塊化、更具操作性的可行方案。其中,數字基礎設施(I)和數據要素(D)與數字中國“2522”整體框架布局中的兩大基礎相對應。而以產業互聯網(B)和消費互聯網(C)兩大新組織形態加速經濟循環效率,實現數字技術對萬千場景的賦能(E)與數字中國“2522”整體框架布局中的數字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深度融合的框架高度一致。

  “I”為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中國建設的底層支撐,包括“硬、軟、云、網、?!蔽鍌€方面。網絡接入是前提,涵蓋了家庭、社會所需的寬帶連接與目前主要應用于生產領域的5G接入。在連接入網后,數據的存儲、流動、運算等則主要依靠云,“萬物皆上云”是數字時代的根本特征。云建設的背后是服務器的建設,芯片則是服務器的核心硬件,以操作系統為代表的基礎軟件與部分工業軟件,成為數字基礎設施向上支撐的窗口。最后,通用大模型和各類行業專有模型作為AI基礎設施為上層應用提供智能基礎,為實現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的賦能提供強大的算法支撐。

  數字基礎設施之上是通用平臺與專用平臺的結構,其中既包括產業互聯網平臺(B),也包括消費互聯網平臺(C)。產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對應了從供給端到需求端整條產業鏈的價值創造與使用過程。以淘寶、京東、小紅書等為代表的消費互聯網發展迅速,極大促進了中國傳統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拉動經濟快速增長。海爾的卡奧斯COSMOPlat、華為的FusionPlant、百度智能云開物等一大批產業互聯網平臺則通過物聯網以及系統集成,實現了生產流程的實時監控、數據分析和智能調度,在推動工業生產降本增效、資源優化利用的同時增強了企業的創新能力。相較于消費互聯網在中國的飛速發展,產業互聯網的發展相對滯后,從而導致產業鏈冗長、用戶散、效率低等一系列問題。未來,產業互聯網將成為推動我國工業領域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的一種重要組織生態。

  如何推動數字中國建設?

  第一,建設更普惠的數字基礎設施。一方面,要推動更普惠的數字基礎設施高效連通,助力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廣泛觸達生產、生活的各個地區和領域,推進國內大循環更暢通。以智慧物流為例,我國物流系統的智慧化改造尚未完成,5G、人工智能、物聯網、北斗等與物流系統、物流基礎設施的深度融合還不完善,對促進物流體系數據要素價值的激活并進一步賦能其他產業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另一方面,要全面推進新模式新業態涌現,助力實現共同富裕。有活力、有后勁的經濟需要新模式、新業態的不斷涌現,隨著數字技術在連接、計算、存儲等方面能力不斷增強,數字經濟賦能的場景也不斷擴大,將為越來越豐富的生產、生活場景帶來效率的提升。

  第二,加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和韌性提升。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要有穩定發展的國內環境和自主可控的產業體系。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最重要是實現數字技術的自主可控。數字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其中,數字基礎設施是保障數字經濟可持續快速發展的基礎。近年來,我國數字技術飛速發展,但是在基礎軟硬件(如芯片、操作系統、數據庫)、人工智能基礎算法,特別是高端芯片(如高算力的GPU)等領域仍存在不足,且許多方面仍受制于美國。我國必須在數字基礎設施的硬件、軟件、云計算、互聯網,以及大語言模型等方面奮起直追,建立第二生態,實現自主可控。

  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最重要是推動制造業數智化改造升級。要全面推進生產制造、采購銷售等環節全流程數智化改造升級,實現降本增效。數字經濟往往通過數字平臺企業將供應鏈上的各類市場主體、供需主體聯系起來,形成強大的網絡效應,降低信息成本和生產成本,提高市場匹配效率。一是數字技術在研發設計環節的深化應用將進一步推進研發進程、降低研發成本、提升研發效率。二是網絡化協同能夠匯聚研發智力,實現企業設計模式從線性走向非線性,創新模式從封閉走向開放,提升研發設計效率。例如,海爾創建的卡奧斯COSMOPlat引領了世界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推動傳統產業通過上云、上平臺進行全流程數字化改造,打破企業各部門、產業鏈上下游數據孤島桎梏。當前,平臺已經孕育出15個行業生態,點亮7座燈塔工廠,實現了以數據為新要素、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新動力,全面推進降本增效的目的,提升了產業國際競爭力 。

  第三,以政務服務數字化和智慧化為手段推動數字政務建設。政治建設現代化是確保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治理價值導向的政治保障,其根本目標是政務透明、效率提升?!癐BCDE”框架下的數字中國建設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驅動力。一方面,要建設并完善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形成“通用平臺能力”,打通政務數據流通桎梏,提升政務服務流程、結果透明度,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另一方面,也要進一步豐富具有“專有能力”的政務服務平臺,解決辦事慢、辦事難、辦事繁等問題,實現政務服務的精準指引和精準反饋。近年來,山東省大力建設高標準的數字政府、“無證明之省”,打通各級政務數據,推動各級各類政務服務數字化轉型,先后實現全部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一次辦好”,真正做到了數字政務惠及企業和群眾 。

  第四,以“通用+行業”為組合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挖掘。中華文明是世界文化的瑰寶,我們應該守好、用好、傳播好我們自己的文化。以“IBCDE”為系統構建“通用+行業”為組合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賦能傳統文化產業數智化轉型、打造文化產業新形態,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促進文化傳播。一方面,要促進傳統文化產業從線下向線上遷移,以數字閱讀、網上博物館、短視頻、長視頻、網絡直播等方式提升傳統文化產業受眾范圍,促進文化傳播。另一方面,要以元宇宙等技術方向為導向,推動數字文化新業態蓬勃發展,以網絡游戲、虛擬主播等形式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增強文化輸出能力。

  第五,以數據要素共享共用推進社會治理精準化智能化發展。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關鍵在于形成公共服務更普惠、社會治理更精準、社會生活更智能的社會治理體系。社會建設的場景差異極大,IBCDE體系建設賦能豐富場景,通過增強數據要素共享性、普惠性來打通社會治理的各個領域和環節,提高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首先,要以全面提升全社會互聯網接入水平為前提,推動公共服務普惠化。根據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據2022年末數據顯示,城鄉互聯網接入水平差距仍然較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全社會獲得均等公共服務的機會。其次,要以打通底層數據共享為依托,推動社會治理精準化。目前,數字技術已經深入滲透到公共服務各個領域,遠程醫療、在線教育、數字健康、智慧文旅等都是典型代表,但數據要素的普惠共享約束了降本空間和普惠范圍。而就底層數據的聯通共享方面,要推動數據的確權、定價、流通、共享等模式形成共識。最后,要以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孿生、元宇宙等數字技術應用為基礎,打造智慧社區、智慧城市,推進社會治理更精準、社會生活更智能。精準化社會治理建立在更大規模、更高質量數據需求與更強算力、更豐富應用場景的基礎之上。應加快推進數據要素制度法規完善、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建設,以無人駕駛、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領域為突破點,加快全領域人工智能滲透發展。

  第六,以數字化綠色轉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現代化一方面要求以更精準、更高效的方式進行綠色治理,另一方面要求綠色技術進步、應用進程加快。IBCDE體系能將數字化通用技術應用到企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優化企業流程,促進企業低碳綠色轉型。以數字技術進行全環節、全流程深度賦能,實現耗能、排放等數據實時追蹤、精準識別,以系統性思維為指引,進行耗能、排放智慧治理。目前,智慧治理已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先行先試,并取得顯著成效。

  選自 | 《人民論壇》雜志9月(下)

  作者 |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博導 戎 珂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研究所的李婷婷、黃成博士后對本文亦有貢獻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11.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


責任編輯:ouru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