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政府治理水平不斷提升。但總體而言,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目標相比、與大數據時代人民群眾對政府工作效能的新期待相比,還遠遠不夠。面對大數據時代的機遇與挑戰,我們必須樹立智慧治理觀,以破解當前政府治理中的機制性問題。

 
  公共決策機制“主觀化”。在政府部門進行決策時,仍然存在過度依賴固有經驗、特別是“慣例”的情況,而缺乏在掌握數據乃至大數據基礎上的縝密分析、嚴謹推敲。這種主觀化的“拍腦門”決策方式很容易導致決策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和全局性。
 
  公共服務機制“單向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權利意識和參與意識逐漸增強,群眾不再簡單滿足于在治理中充當“客體”,而是更希望從“主體”的角度了解、參與和監督政府工作。而目前的公共服務體系仍以自上而下的單向度、指令化方式為主,對于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往往容易從良好的施政愿望出發,而缺乏自下而上地對群眾所思所盼所愿的量化、精準把握和雙向的反饋、溝通、協調機制。這種“一廂情愿”的工作機制在實踐中很容易導致好事辦不好、實事辦不實。
 
  公共信息管理機制“碎片化”。各級地方政府部門掌握著涉及社會方方面面的海量公共信息和數據,然而這些具有重要意義的信息數據卻分散存儲于各個職能部門,猶如一個個“信息孤島”,尚未實現高效整合和互聯互通。在很多地方,經常是有多少個部委辦局就有多少套信息系統,每套系統都由部門自己的信息中心管理,擁有自己的數據庫、自己的操作系統、自己開發的應用軟件和用戶界面。這種“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模式,造成了海量數據的重復填報、重復收集、重復分析,不僅數據的一致性難以保證,數據的深度挖掘、碰撞和比對等決策支撐工作也難以進行。這種碎片化的公共信息管理機制制約了數據活力的激發,給政府工作效率和群眾辦事效率的提升造成了巨大的阻力,直接導致了“辦證難”“審批難”和“公章旅行”等問題的出現,甚至出現了“證明你媽是你媽”這種“奇葩證明”,給政府形象造成了嚴重損害。
 
  上述種種機制性問題,倒逼著政府治理觀念的發展創新。順應大數據時代的治理趨勢,必須樹立智慧治理觀,并以之作為政府治理實踐的先導和核心驅動力。重點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
 
  樹立智慧的決策觀,從依靠直覺與經驗決策轉變為依靠大數據決策。通常,決策可以由直覺、經驗和邏輯三種方式來驅動,雖然直覺和經驗在決策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卻更易產生偏差。在大數據時代,唯有基于數據基礎上的縝密邏輯分析,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決策的科學化。因此,各級政府部門特別是領導人員必須養成用數據說話、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決策、用數據創新的思維習慣,在工作中嚴格秉承“讓數據做主”的理念,將心中有“數”的理念貫穿于決策的形成、執行、反饋和調控糾偏機制的全過程。
 
  樹立智慧的管理服務觀,從供給導向轉變為需求導向。要改變傳統的單向度、自上而下的公共管理與服務模式,積極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web3.0等技術手段,通過對公眾需求的合理細分、公眾滿意度的全面感知、突發事件和輿情的快速響應,形成多元互動、共建共治的社會治理格局,使政府的管理行為更加精準,從而為公眾提供更為優質、高效和個性化的公共服務。特別是要著力避免單純以政府自身的良好愿望作為管理服務出發點的“父愛主義”傾向,從理念上真正懂得在“放”與“管”、“有為”與“無為”之間的平衡,學會自我謙抑,善于權力“留白”。
 
  樹立智慧的政府組織結構觀,從垂直化的科層制結構轉變為扁平化的云平臺結構。囿于科層制政府組織結構的剛性,在沒有上級行政指令的情況下,各職能部門之間的數據很難進行高效整合,也難以迅捷地回應公眾需求??赏ㄟ^構建數據和信息共享的云平臺實施政務流程再造,打破上下級之間、不同部門之間的行政界限和“信息壁壘”,實現扁平化管理,從而將政府內部的效率耗散降到最低,構建“整體性政府”以有效破解治理“碎片化”問題。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