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8日,由中國新一代IT產業推進聯盟指導,CIO時代學院、光明網主辦,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北京大學軟件工程研究所聯合主辦,北達軟、政府采購信息報協辦的"第十二屆中國電子政務高峰論壇"在北京大學隆重舉行。北京大學兼職教授、原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楊學山在活動中發表了題為《數字政府與數字中國建設》的主題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

image.png

北京大學兼職教授、原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   楊學山

  尊敬的各位來賓、業界同仁、朋友,大家上午好!十分高興參加第十二屆中國電子政務高峰論壇。圍繞本次會議“數字政府與數字中國建設”的主題,與大家分享相關內容。

  在我的視野中,數字中國的實際存在形態是實體中國的數字鏡像,數字政府的存在形態是實體政府的數字鏡像。數字中國建設和發展的目的在于使國家現代化的進程能夠質量更好、速度更快、走得更加穩健。數字政府的目的在于使政府日常的工作運行、管理和服務能夠質量更好、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再向前走一步是能夠使我們走向現代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個過程,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發展速度相同,能夠走得更快、更好、更穩健。數字政府和數字中國建設的目的是相同的,在未來很長的發展階段中,數字在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治理能力現代化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進程中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它是時代的特征。

  今天的報告將圍繞著這個特征來講,內容主要包括四個部分:第一,管理并使用好數字資源的存量;第二,更重要的是規劃并發展好數字資源的增量;第三,要像發展生態文明一樣,治理好數字生態;第四,創造數字化發展的環境。

  第一,管理并使用好數字資源。

  首先明確,數字資源和信息資源是完全的同義詞。管理并使用好存量的數字資源是當前面臨的問題,其中包含最主要的標志性內容:第一個標志是能用;第二個標志是可用;第三個標志是適用,與企業需求是一致的;第四個標志是好用。

  第一個標志是能用。政府資源信息共享面臨著制度和技術上的困難,實際上想用的信息得不到、想用的數字拿不到,信息資源是不可用的。所以,管理的第一個標志是把信息資源變成能用的,但能用只是最低標準。目前,在實際工作中能用還有很多困難,這些困難主要是認識、制度、利益造成的。當解決問題時,一定要清楚什么東西不能用,自己部門里面的東西為什么不給別人用,別人的東西能用的為什么不讓我用,一定要清楚這些原由,刀子下去才會事半功倍。如果原因不明,用一種行政性的命令來試圖解決問題,也不是沒有問題,但可能是事倍功半。

  第二個標志是可用。所謂可用,數據拿來后,系統能否處理它,系統、模型、算法、系統模塊處理后,是否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在座各位嘉賓如果是在政府部門工作多年的話,一定知道,本部門的存量數據拿出來變成可用就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部門的人員要付出很多工作量,可想而知在面臨司局不同系統的時候,是一件更復雜的事情。存量數據的直接使用是存在問題的,在跨部門時,相同的信息在不同的名詞下,要考慮怎樣才可使用。對于政府信息化和政府的CIO們,不認識到能用和可用這兩個最低標準是目前面臨的困難,得到他人的數據倉庫信息卻不能直接變成想要的結果。有經驗的CIO都會有相同的體會。

  第三個標志是適用。所謂適用是自己的系統在使用數據的時候,不僅是數據本身要可用,還要進一步使得操作時效率是相同的,與自己的數據庫相同,無論是結構化還是非結構化數據,操作的流程是相同的。這些信息資源的處理主要是技術性的處理,技術性處理要做最好,否則效率會大幅度降低。

  第四個標志是好用。你可以有更加有效率的算法和模型,真正和你的目的連接起來,這才是好用,最終達到你的目的。

  對存量的管理和使用是極其重要的,是非常浪費財力和時間的,難度很大。所以,要將數據資源管理好并使用好,并不是簡單的數據集中。我們一定要知道做一件事情最后的目的是什么,朝著目的走,不是朝著概念走。

  第二部分,規劃并發展好數據資源增量。

  對于國家的現代化的發展,無論是一、二、三產業還是社會發展,對于政府的各項事務而言,目前真正的主要矛盾是缺數據,而不是共享問題。例如稅務工作,應收盡收是稅收的根本目的,想要達到最終的根本目的,要確認稅源是否是清楚的。在同一個地方,相同的企業生產相同的東西,為什么交稅是不同的?所以必須要有數據支撐分析。對于氣象部門,目前氣象預報短期內的還算精準,長期還是不準確的。但如果到不同場景下,會發現即使短期還存在很多差距。這些差距產生的原因是在局部的時間段內,我們得到的數據精度和預報模型的要求是不吻合的。當政府的工作向前進一步發展的時候,目前已有的數據已經不能支撐目的的要求。所以要規劃并建設好資源增量,要真正地圍繞部門、整個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中的重要事項。

  以上事情均能準備好后,還需要關注信用體系的建設,究竟用什么樣的數據才能正確地劃定一個自然人是一個法人,他的信用是什么樣的?從該角度出發規劃發展,再過若干年數字資源的質量將會很高,它對事務的支撐能力就能大幅度提升。在不做規劃時,數據是有時間序列的,只有局部的而不是整體的規劃,是不能長期使用的。所以從今天開始,一定要能全局要全局,不能全局就局部,要考慮未來主要面臨的問題,把數據建設好。

  第三部分,治理好數字生態。

  目前重視環境污染、生態文明的建設,是因為人類確實切身感受到它們帶來的問題。今天在數字環境下,我們已經感受到很多問題,幾乎所有的人都受到了它的危害。如今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水平還是比較低的,隨著一步一步向前發展,不能等環境污染到嚴重的程度再去治理,現在一定要緊緊的把數字生態的治理提出來并解決好。

  數字生態的治理需要每一個個體、自然人、法人以及每個組織機構,把數字生態治理的事情變成我們自己的事情。如同在自然環境中,我們不做污染物的創造者,約定成一種秩序,按照行為規范來約束自己。其實無論是自然人還是法人,在自我約束方面確實是存在不足的,如果基本觀點沒有樹立好,確實就像在自然環境里揚灰塵,在數字空間中污染數字空間。

  組織機構的數字治理和上面的有些不同,數字在從收集一直到處置整個生命周期中,能夠治理好,而不是聽之任之。有些機構聽之任之,看起來好像是犯罪行為,如果在管理、技術手段上真正做到有效治理,就能有效抑制這種“犯罪”行為。對于社會而言,需要更加理性的規范,要有法律、制度和規范來使得數字生態的治理有法可依,有據可循。目前,這方面的治理缺口確實是很大。

  第四部分,創造數字化發展的環境。

  第一是認識。如今數字化發展的環境,IT人在做數據時都能感到,數據是資源,十分重要,要管好和用好,但在實際工作時候卻沒有用到。在大部分政府機構日常工作中,對于整個部門所有的數據,首先要把前面三件事情做好。目前沒有真正完整過程的原因是認識,還在重視物質輕視信息,對數字本身的重要性、發展規律,如何加強管理、規劃、建設、治理以及影響認識不足。所以要創造環境,認識是最重要的。材料、能源和信息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資源,是資產,嘴上講然后在制度、法規上沒有落實,原因就是認識。在這樣的重大變革中,認識不改變就會吃虧,所以需要及早重視它。

  第二是制度。在政府的信息資源共享、信息系統建設中,制度始終是面臨的十分困難的問題。制度是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制定的,沒有很多矛盾、沖突、影響,所以我們不能依賴制度。大家要轉變認識,認識改變后,需要有新的制度來適應它,新的事物存在制度障礙是必然的。那么制度的問題要由制度的力量來解決,我們要影響有能力轉變制度的人,讓他們認識到要轉變制度。

  第三是標準。在物理世界,產品都有相應的標準,由工具進行生產。而數字同樣需要標準和工具。標準要按照第一部分講的能用、可用、適用、好用來制定,不是為了標準而標準。如今關于數據信息的標準有很多,但是能用在這四個階段上,逐步向前走的標準卻很少。標準的制定是為了解決問題,使數據能夠變的能用、可用、適用、好用,而不是為標準而標準。

  第四是工具。無論是對存量還是增量的治理,在最初使用的環境中,要讓它質量好、效率高、成本低,一定要有工具,沒有工具是肯定不行的。而且還要創造很多新的工具,現在數據的收集和處理已經與過去不同。目前,是通過感知和系統運行直接得到數據,把數據變成現在可用、今后可用的高質量數據,需要我們使用工具并創造工具。

  總之,數字政府和數字中國建設要真正圍繞目的和數字本身,不要從概念出發。要改變思維的依賴,不要先把概念放到最大化,圍繞概念做什么,而是要從對概念的思考回歸到對事物本質的思考,這是一個認識性的問題。

  我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qin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