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與發達國家在發展電子政務的軟、硬件條件上存在差距,改革開放二十幾年來,雖然社會、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均GDP并不高,信息化基礎設施以及國民在對信息化技能的掌握、應用和普及上,還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外國的經驗要認真學習、研究、借鑒,這樣做可使我們少走彎路,但千萬不可生搬硬套采取拿來主義,因為國情不同,信息化也不是只用錢就能買到的,正像世上每一個物種都在用它自己的方式生存著,其方式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面對國情要因地制宜,那到底如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子政務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選好承辦主體 理順管理體制

  當前國內政務信息化的“業主”可用“三分天下”的局面來形容:一是各級政府部門的辦公廳(室);二是計委系統的信息中心;三是信息化產業廳(局)。由于這三者的縱向領導體系并不相同,工作開展起來很不順。眾所周知,電子政務的核心是政務,實施電子政務不能簡單地照搬現有業務及辦公、辦事程序,而必須對傳統的工作模式和手段進行革新,結合機構改革,以轉變職能、政務公開、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為目的,通過電子政務的開展,精簡優化工作崗位及工作流程,使之標準化、規范化。因此顯而易見,組織和應用的主體應以政府辦公廳(室)為好,因為其具有信息組織、機構協調、承上啟下得天獨厚的優勢,而后兩者雖有資金、技術的優勢,但在分工上沒有向同級政府的各職能部門索要政務信息的職能,無法實現對政府決策層的服務和對社會、經濟信息數據的匯總、加工,因而極大地限制了系統功能的發揮。理智的做法是電子政務的主體性工作向政府辦公廳(室)轉移,另外二者一個從宏觀上、政策上給予關注和傾斜,一個從技術上和平臺上給予支持,形成合力共建的格局,同時隨著這項事業的推進,應給主體部門和主抓者授予更高的權限,如發達國家設立首席信息發布官的做法就值得借鑒。

  加速三類人才培育

  人才應該包括三個層面:決策層、業務主管層以及應用層。首先是決策層,電子政務不是現有政務活動及工作流程的簡單翻版,而是利用、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求和WTO的要求,對政府工作方式和運作模式進行的創新和再造,是一場變革,試想沒有決策層的身體力行談何容易。而對此層面人員的培育,主要是知識的更新、觀念的轉化、決策能力的提升。

  其次是業務主管層,這是一個很重要、很實在、可承上啟下的樞紐,這個層面的人才具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復合型人才,一方面他們是行政管理的“行家”,另一方面又是信息技術的“里手”,不僅熟悉機關的運作,又熟知IT界的路數。有人講他們是“翻譯”,既精通機關的專業術語,又明了軟、硬件提供、開發商們的行話,他可以把業主繁雜的需求拓撲化,供開發人員編程之用,又可把專業的技術實施方案讀的一清二楚,判斷出是否可行。當前,最缺的就是這類人才,他們從學校中選不來,從機關中也不能馬上找出來,需要在政務信息化建設的實踐中,有意識地發掘培養和大膽啟用。

  最后是應用層,這里所指的是兩部分人才的培育,一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行政主體(政府公務員)的信息化意識和具體實用技能的培訓;二是行政受體(企業和公民)的信息化素質的提高。

  注意建設中的立體觀

  眾所周知,一個好的規劃就是成功的一半。信息化建設涉及面廣、投入大,目前大家對做好規劃的認識還是到位的,關鍵是統籌,就是要考慮周全,要清楚國家、地方、部門,即縱、橫兩項的總體要求、標準,要追蹤國際、國內的發展趨勢,但需要注意的是建設中的“立體觀”:很多部門的信息化建設包括電子政務在內,往往延續并依照——需求調研、制定規劃、硬件選購、軟件開發、應用培訓、調試運行、文檔數字化等順序按部就班地串行,但實踐證明,有些步驟是可以并行或先行的,如文檔數字化和素質技能培訓可以先行,應用軟件可在硬件未到位前,請開發單位在模擬環境下先期開發。這樣交叉安排立體作業可大大縮短工期和提前烘托信息化氛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確理解業主地位

  電子政務直白的表述是,將依法可公開的政務信息、政務活動、審批、申辦事項,依托電子化平臺,快捷的實現。粗看,電子、政務互為依存缺一不可,有人將其形象地比喻為“手推車”的兩個輪子,但深入分析并不盡然,兩者的關系是有主、從之別的,正確的理解應視為“腳踏車”的兩個輪子,雖然也是缺一不可,但“電子”是前輪,處于從動地位,“政務”是后輪,占據主動之勢。正像業界近年來形成的共識,電子政務關鍵是政務,電子政務建設中的腳踏車哲理提示我們,搞好電子政務,各級政府部門要正確認識和理解自己的“業主”地位,要主動擔起這歷史的重任。

  目前,盡管國內這兩個輪子冷熱不均,有點“剃頭挑子一頭熱”,表現在IT界推出一系列的主張、創意、方案,大小“套餐”一應俱全,沸沸揚揚好不壯觀,而應用主體——政府部門卻“冷靜”地觀望,按兵不動。其實業主也有自身的難處,因為電子政務是實現政府職能轉變的重大創新,試想如此大的變革,在缺少總體規劃、法規依據、技術標準、建設資金,特別是與其配套的職能轉變等諸多因素之下,他們的理智是可以理解的,但觀望不可太久,而應主動學習、吸納“套餐”的營養,結合國情、省情、市情,積極、科學地研制出臺各級電子政務實施方案,盡早啟動這項利國利民的工程。[page]

  由簡到繁 突出應用

  搞信息化建設切忌好高騖遠,眼高手低,這樣會長期不見實效,使建設者心急、合作者心焦、應用者心灰、投資者心顫、領導者心疑。成功的做法應該是由簡到繁,先從基礎性工序做起,從領導和機關急需的做起,從本職工作的替代、變革做起,從有利于轉變觀念的工序做起,從事務管理起步,進而涉足公文管理,再逐步向輔助決策邁進,先靜態后動態,先重點突破再全面普及。一句話,要捕捉需求、貼近應用、不搞花架子、注重績效。

  厚積薄發 苦練內功

  電子政務與公眾的聯系平臺是政務網站,但其底蘊來自內部辦公自動化及局域網運行的水平,即機關辦公自動化、網絡化的程度。其中,包括機構改革職能轉變的成果,公務員信息意識及素質的提高,數據的存儲、積累、開發、利用,硬軟技術、網絡平臺的創建及信息化管理水平。所以只有內功硬,才會外表美,具體工作中不可本末倒置。

  兩辦下發的17號文件規定了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框架體系,電子政務是由政務內網、政務外網和政務門戶網站組成。一提電子政務,許多人都把眼睛盯在門戶網站的建設上,以實現什么功能為目標,這樣做無可厚非,但應看到內網、外網、門戶網之間是密不可分的,門戶網是舞臺,要知道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功夫在內網,換句話說,政務部門機關的OA建設、業務協調能力、職能轉變和工作作風改革的水平,決定舞臺上表演的成敗。所以要想搞好電子政務,必須狠下氣力練好內功。

  共享不等于統享

  電子政務的兩大支柱是硬軟平臺和動態數據,由于因特網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平臺已不成問題,而數據的整合與共享在我國問題很嚴重。原因是大量資源未數字化,而大量數字化的信息未標準化,加之行政上傳統的部門所有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孤島”現象,極不利于開發和利用,怎么辦呢?首先要跳出一個誤區——共享不可絕對化,共享不等于“統享”,要有個度,信息成為一種資源是有條件的,而不是絕對的。條件就是,這些信息要對我們現實提出的目標有貢獻。認識這一點非常重要,信息的價值是以特定的應用目標為中心的,信息資源有效使用的基本點就是要挑選出有效的內容,拋棄那些與目標無關的內容,也就是說,要篩選剔除那些與主題無關的,不重要的內容。對于數據共享來講,實際上最有效的應用數據量其實很小,以統計學為例,在統計數據處理中,90%以上的報表實際上是來自不到10%的原始數據,而規模極為龐大的其他原始數據,實際上出不了多少報表,數據的應用價值經常與數據的量成反比。把握好這個度,就減少了工作量、協調量和成本;另外要用法制和行政手段打破部門所有制度,最后借助技術手段將異構數據庫和非標數據實現整合。

  精心策劃 建好門戶

  電子政務需要有一個電子化平臺,這就是建立在因特網基礎上的各級政府部門的網站。中、外政府網站的建設經驗證明,一個政務網站開辦的好與壞的決定因素有三點:一是平臺建設;二是信息維護;三是互動辦公。三個支點缺一不可、相得益彰,三個支點是政府網站的根,根深才能葉茂,網站的改進也應從根部建設上做起。其一,適度投入打造平臺。一個稱職的網站,必須具備一個與主辦機關的地位、職能相匹配的硬、軟網絡平臺,才利于應對供、求雙方的需要。這個物理平臺一定要有建設資金、運行經費、技術維護的保障,但各項投入要科學適度,因為投入不足會使平臺窄小,形同小馬拉大車,不堪負重,信息吞吐不暢,天長日久會造成用戶流失,事倍功半;超前投入又好似大馬拉小車,浪費財力,國情不容:其二,注重信息質量。大凡公眾、企業上政府網站瀏覽,其目的十分明確,主要的一項任務是索取有價值的政務信息。他們對尋訪的信息有一個突出的要求,就是必須具有真實、權威、實時性,一句話,要求信息的“鮮與活”。同時各類評測的權重也向其傾斜,不言而喻,一個政府網站的生命就在于此。其三,互動辦公。這是政務電子化的真正體現,當前,這個問題比較突出,也有點“剃頭挑子一頭熱”,企業、公眾希望能在網上實現咨詢答疑、上下對話、申報審批、辦事辦公、納稅起照、參政議政,諸如此類大、小、繁、簡不等的功能。政務網站的響應卻不盡人意,其原因有兩點:一是技術問題,網上互動對數據格式、異構數據庫間的數據交換、數據庫的安全、用戶的身份認證等有很高的要求;二是政府部門的職能轉變滯后。但不能就地等待,要創造條件貼近需求扎實工作逐項落實,不因善小而不為,要從簡單的做起,在量變中促發其質的飛躍。[page]

  填平數字鴻溝

  電子政務使政務數字化并通過網上的互動來完成,但網站的建成并不代表所設功能的全部實現,因為主體——政務機關的工作人員和受體——公眾(含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的信息化素質參差不齊,多數人信息意識差、技能低,而占公眾70%的人群不具備上網和硬件條件,形成了數字鴻溝,所以要發展電子政務必須設法填平。辦法有兩個,一是在人員培訓上投入力量,推動普及應用,二是加快電子社區的建設,為廣大公眾提供廉價、便捷的上網平臺。

  安全保密 設防適度

  當前我國電子政務有重安全、輕應用,重保密、輕公開的傾向與誤區,電子政務涉及國家政治、經濟、國防安全等多方面的重要信息和一些社會敏感信息,同時當個人要求政府提供服務的時候,必須提供各種個人信息,但反過來政府也必須保護個人隱私,由于黑客、病毒以及出于多種原因的危害及隱患,時時在威脅著網絡和信息的安全,所以提倡電子政務建設與安全保密建設同步進行,要有超前意識,在規劃時充分考慮進去,但如果把安全保密提升到不適當的地步,必然對電子政務的應用造成人為的障礙,致使其使用價值打折扣,所以要適度并服務于應用。

  創建法律環境

  電子政務是一個虛擬的政府行為,這就要求其必須具有可靠性、可行性、可控性、可用性,即數字化政府的形成內容(數據)具備一定的法律地位和權威性。就目前應用而言,應積極在以下領域創立相關法規:一是政務信息公開類;二是信息服務與信用體制類;三是電子簽章與認證服務類;四是信息安全與保密類;五是部門和地方信息化建設類。

  事前咨詢 事中監理 事后驗收

  在規劃設計時要求既考慮到微觀,又要想到宏觀;既要落實到自身業務的流程辦理,又要考慮到軟、硬件平臺的技術現狀與發展前景。這一切需要廣泛的知識面和一定的實踐經驗,就現狀而言,這不是機關工作人員自身能完成的,所以必須借助于外腦,也就是國外提倡的咨詢,國內常用的專家論證。但值得一提的是專家論證并不負有行政責任和法律責任,也就是說對工程的成敗不承擔實質性的風險,這就需要具體主辦部門和承辦人員注意,在論證時要以科學的態度慎選聘專家,首先要有權威性、學科的廣泛性;其次,要在專家組中擁有一定比例的實干家;再次不要以我們的好惡論英雄,對與自己理念、意見相悖的要認真對待,客觀分析,辯證取舍。

  電子政務實現的手段是電子,涉及到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而這些技術又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發展著,就以硬件設備為例,用國際上公認的摩爾定律——每十八個月就更新一代,而價格下降一半,類似技術問題的判斷與解決又不是我們機關人員的長項,所以在電子政務的建設全過程中,要借助于專業隊伍的力量和智慧進行把關,這就是近年來用戶呼吁的業界新軍——信息工程的監理組織,我認為電子政務建設中的監理機制是保證質量的關鍵措施之一,要積極提倡。

  電子政務工程工期一般較長,而且由于是一個社會工程,其中的變數多,所以事后驗收很重要,其中包括施工與設計的吻合度;技術文檔的齊全度;資金使用的合理度等等。

  建章立制 注重管理

  目前國內還存在著一些重建設輕管理的傾向,其危害很大,工程管不好如同“狗熊掰棒子”干一個丟一個。而管理好的前提是建章立制,即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特別要強調有法必依、有章必循,這其中的關鍵是人,凡參與承辦電子政務的部門和主管人員,都要伴隨工程的建設,抓好相應的制度建設和監管機制,使投入見效、增值。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