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從1999年開始就已啟動政府上網工程,經過多年的建設,政府信息化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辦公自動化逐步推廣,國內各級政府部門建設網站總數將近3000多個,其中80%以上的省部級政府和70%以上的地市級政府均已實現上網,并已成為政府和公眾直接溝通和部分事項互動的平臺。

  年初,計世資訊“2002~2003年中國城市政府電子政務網站評估研究報告”顯示:城市政務網站評估的平均分依舊不及格。經研究發現,不及格的原因系多數地區把功夫下在網站的內容服務方面——或改版、或豐富信息,卻忽略了權重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服務方面。大量網站的網上審批、采購、政府信箱形同虛設以及功能應用的缺失是平均分不及格的重要原因。

  這段報道用辯證的觀點透過不及格的表象分析了其實質,說明我們的各級政府部門在依托先進的信息產品和技術平臺,實現“三轉變二提高”(轉變工作職能、轉變工作作風、轉變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上步子邁得還不夠大,與政務公開的目標和公眾的期望值差距不小。存在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濤聲依舊、視而不見、我行我素。隨著我國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改進政務網站提高內在質量的問題應該列入政府系統信息化建設的議事日程了。

  改進之前,應先對自己的“政務網站”現狀有一個客觀的評估,大家比較關心的是評估的標準如何界定,本人現以承辦和公眾兩者的視角與心態對政務網站的評估標準和如何改進談點粗淺的看法。一孔之見,僅供參考。

  一、如何評估

  評估一個政務網站的水平,可以從形式(技術指標)和內容(功能、性能指標)兩方面來考察。形式是內容的外在表現,要服務、服從于內容;而內容則決定形式。最簡單的方法是把握兩個“度”,一是公眾的滿意度;二是主辦機關領導的滿意度。下面我們借鑒國外和國內的一些規則,理出幾條比較直觀的評估標準。

  (一)發達國家的做法。美國一家著名的專業雜志《經濟學家》曾做過對電子政務評估參數的介紹,它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解打分并作為網站水平評估依據的:IT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性占25%(軟硬件設施以及網絡連通性);宏觀經濟環境占20%(地域的宏觀經濟是否處于健康向上的發展階段);公眾認知度占20%(民眾和企業對于能夠從電子政務的建設方面得到收益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法律和政策環境占15%(國家和地方政策中,對于互聯網經濟體制和電子政務方面包容度和傾向性的支持程度);人文環境基礎占15%(當地民眾的受教育程度,特別是對于新經濟方面、互聯網方面的熟知和熟練操作程度);服務支持體系占5%(對電子政務實施過程的保障制度)。

  (二)國內的習慣做法。依據目前國內不同評估機構曾采用過的指標體系,化繁為簡、化術為俗,歸納如下:網站的整體設計是否突出了政務、主辦機關、承辦地域的個性;欄目的設置是否科學、規范、實用;互動性及網上辦公的廣度、深度;網站的國際化水平,是否有英文版或多語種版(日、朝、俄……),中文繁、簡體轉換功能;信息量及其實時更新的情況;網站瀏覽器的兼容性(在蘋果和PC環境下的顯示效果以及在netscape、microsoft和三種屏幕尺寸下的顯示效果);網站的訪問響應和下載速度;鏈接的有效率;站內搜索引擎效率;頁面布局和色調設計美學效果;文字及字母拼寫的差錯率;該網站的認知度(點擊率、被其他網站的鏈接率和被搜索引擎的推薦率)。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政務網站的發展很快,被計世資訊評為及格以上的就有14家之多,以得分的高低排序為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深圳、杭州、青島、哈爾濱、大連、廈門、成都、重慶、寧波、???。但不容勿視的是網民日趨成熟,需求在深化,供需之間存在的缺口不小,公眾、企業期望公開社會信息、公開政務、網上辦公,公仆公民網上互動的呼聲很高,可現有政務網站的服務項目和服務水平還遠不解渴,分析一下得分較低政務網站的現狀,所存問題綜述如下:

  (一)網站建設不規范:站名、域名不一,欄目、內容的基本要素不齊,承辦主體各異;

  (二)政務個性不突出:信息類別“龐雜如超市”,“政務專賣品”比例單薄,主頁風格與政府形象、地域特征不吻合;

  (三)可讀信息少,更新滯后:宣傳信息大于實用信息,轉抄信息大于自產信息,靜態信息大于動態信息;

  (四)互動性差:網上辦公項目少,可辦事項中,外圍淺表的多,內部深層的少,能實現一辦到底的更少;

  (五)投入產出比不理想:點擊率低,鏈接率低,束之高閣,受體窄??;

  (六)國際化水平較低:外文版普及率低,不利于向境外宣傳自己和與世界接軌;

  (七)網站平臺技術指標偏低:上網訪問響應不及時,下載數據速度慢,時有通而不暢之感;

  (八)重表輕里:頻頻改版者多,擴充內容者少。[page]

  三、如何改進

  政務網站的改進關鍵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準切入點,綱舉目張,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以為,一個政務網站辦得好壞是由三個支點決定的,一是平臺建設;二是信息維護;三是互動辦公。三個支點缺一不可,相得益彰。三個支點是政務網的根,根深才能葉茂。因此我們在建政府網站的時候要:

  (一)適度投入,打造平臺。政務網站是建立在國際互聯網之上的一個集政務信息收發、互動辦公、數據交換的窗口。形象地講,是政務公開的載體和舞臺?!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一個稱職的網站,必須具備與主辦機關的地位、職能相匹配的硬軟件和網絡平臺,才能得以自如應對供求雙方的需要。一定要有建設資金、運行經費、技術維護的保障,但投入要適度,因為投入不足會使平臺窄小,形如小馬拉大車,不堪負重,吞吐不暢,日久天長會丟失用戶,辛辛苦苦落個勞而無功;超前投入好似大馬拉小車,浪費財力,國情不容。

  當前,我國政務網站的建設基本有三種模式,一是由政府辦公廳自行設計、自行管理,如吉林省、天津市政府的網站;二是采取外包托管,如上海市、新疆自治區政府的網站;三是請政府下屬職能部門(信息化辦、信息中心)承建,如北京市、青島市政府的網站。以上幾種做法各有所長,都有成功的范例,無論采取哪種網站建設模式關鍵要把握住一條,就是要適合本省(區、市)的情況,利用自己的優勢和現有資源,做好嫁接與整合,量力而行。

  (二)注重信息質量。大凡公眾、企業上網,瀏覽政務網站,目的十分明確,重要的一項是索取有價值的政務信息,如政策法規、公文公告、政務動態、社會活動、經濟走勢、改革動向、辦事程序、政府組成、職能分工、省市區情況等等。他們對獲取的信息有一個突出的要求,就是必須具有真實性、權威性和實時性,因此我們要在信息的“鮮”、“活”上下功夫。反思一下,公眾對政務網站的意見歸根結底大都集中在“鮮”、“活”兩字上,同時各類評估的權重也向其傾斜,不言而喻,一個政務網站的生命就在于此。怎樣才能保持網站的鮮活和生機永存呢?我以為應從以下幾點上下功夫:

  1.組織保障。我國政府系統目前的組成是個條塊結合的架構,縱向是層級制,每一下級層次對上一級層次負責,除高層外,每一層次按地域劃分為諸多板塊,層次越低塊數越多,形成一個金字塔狀。這就不難看出政務信息的收集是一個樹狀的渠道,需要確定一個部門擔負起組織、調度、督察的任務,同時還要確定每個信息源單位的具體承辦處室及簽發責任人,做到這一步,才會使政務網的信息來源有組織上的保證,成為有源之水。

  2.選好欄目。主頁上的欄目,好比一本書的目錄,是畫龍點睛之筆,是網站功能、性能的集中體現與導航,是內涵的外顯。欄目的設置應突出個性,但切記要緊緊圍繞政府的職能。

  3.實施更新。政務信息有靜態、動態之分。靜態信息可以長期保存供人查詢,如法律、地方性法規、規定、條例、公文、公告等;動態信息具有可變性而且供需量大,涉及面廣,如政務活動、領導變更、辦事指南、審批事項、統計報表、招商引資等,如果更新不及時或與發展變化不同步,輕則誤導,重則誤事。

  4.加強督查。政務網站的信息建設是個長期的不可間斷的任務,光靠自發不行,必須靠自覺,形成制度化、職能化。所以對信息源單位自產信息的維護情況,要在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的前提下,由網站的主辦單位對承辦的好壞進行定期的檢查、通報,對存在的問題要及時督辦,典型開路、獎懲分明,注入激勵機制。

  5.以法開路。政府部門掌握著社會80%的公眾信息,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而信息長期的部門所有化,不能及時公布于眾,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缺少強制性的法律環境。立法滯后的問題業內早有共識,并已有行動,如廣州市人民政府2003年2月24日頒布的《廣州市政府信息公開規定》和海南省人民政府2002年6月26日頒布的第153號令《海南政務信息管理辦法》就開了國內的先河,使該公開的公眾信息不公開成了相關政府部門“不作為”的違法行為,廣州市和海南省的做法大大地促進了政務公開的步伐,很值得各地借鑒。

  (三)積極推進網上互動與辦公。這個問題比較突出,有點剃頭挑子一頭熱。公眾、企業希望能在網上咨詢答疑、對話、申報審批、辦事辦公、納稅起照、參政議政,而網站的響應不太理想。糾其原因有二:一是技術問題,網上互動對數據格式、異構數據庫間的數據交換、數據庫的安全、用戶的身份認證等有一定難度;二是政務部門職能轉變和部門領導及工作人員的觀念轉變密切相關。政務網站只是政務公開的一個載體,政府職能從管理型向監管型、服務型轉換是其源動力,公務員工作作風、工作方式的轉變是催化劑,但實踐證明這個轉變不亞于一場革命,不會一蹴而就,需要整體推進。所以在具體操作中要貼近需求扎實工作,不因善小而不為,從簡單的做起,從小事做起;不急于求全,能辦一點是一點,能干一段是一段,在量變中促發質的飛躍。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