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時代的社會基礎設施究竟是什么樣的?如何構建社會基礎設施?3月5日,“2020-2021中國數字化年會”開幕式中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楊學山以“構建新型基礎設施,助推工業經濟走向數字經濟”為主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一、從歷史視野看新型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的一般含義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于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

  基礎設施也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每一個時代的經濟形態都有特定的基礎設施,農業時代,秦始皇提出車同軌、書同文確立了信息流的基礎設施,到了工業社會,從早期的公路、鐵路,到今天的高速公路、高鐵、飛機、航線等,經過幾百年的迭代確立了現在的基礎設施。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發展,一個時代的基礎設施形成了獨特鮮明的特征,而基礎設施之所以重要,因為它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綜合競爭力的核心體現。改革開放幾十年,我國基礎設施從落后的公路鐵路到今天遍布全國的高鐵、高速公路、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追趕上了國際的腳步。

  同時歷史正在變化,變化就需要轉向新的基礎設施,新基建提出了7個領域的建設,說明我國正在從追趕工業經濟的基礎設施轉向部署面向未來的新社會的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

  二、下一個經濟形態及其基礎設施

  數字經濟作為下一個經濟形態,它的概念不能望文生義,而是要將其作為下一個經濟形態的代名詞、一個宏觀經濟的經濟形態來進行研究。數字經濟不是數字的經濟,數字經濟也不是去物質化,而是一個國家(經濟體)所有經濟活動的總和,它既然包含了所有的經濟活動,所以必須要支持工業化、支持農業現代化、支持數字化、和智能化,而且如果沒有具體的事物,數字化和智能化將會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狀態。

  從工業經濟到數字經濟是一個漸變的長期發展的過程,它不是對過去的排斥,而是對過去的融合并走向未來。所以數字經濟的第一個特征就是融合,它的技術是融合的技術,總體可以分為四個模塊,由最下面的基礎往上遞增,如果沒有下面的支撐,上面的模塊則是空中樓閣。數字經的特征是融合與智能,從數字化轉型看,同樣如此,各個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就是以企業自身領域的發展需求和核心競爭力來實現數字和事情本身的融合。

  數字經濟時代的社會基礎設施,絕不是排除了工業時代的基礎設施,而是在繼續完善工業社會基礎設施的基礎之上,再加上新的東西。

  三、漸進式的基礎設施

  數字經濟時代的社會基礎設施是由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事物流四大塊融合在一起,例如與每個人切身相關的健康碼,它是數字經濟時代社會基礎設施的縮影,它以每個人跟疫情的關系為中心,以移動通信這種工業技術為基礎,融合數字和平臺構成了全部。與原先的基礎設施大不相同的是,它不再是孤立的物質流和信息流,而是將基礎設施融合到一起。

  同時,需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來逐步的推動新的融合,三流的新基礎設施的發展就是前進的方向,基礎設施要首先講內涵,然后再看外延。做項目的時候它是外延,但確定項目的時候要先看內涵。

更多精彩,請關注“國脈數字智庫”及“數字政府智庫”SO

國脈數字智庫二維碼.png

(官方微信)

數字政府智慧組織

“數字政府智庫”SO是面向政府相關組織單元(個體、團體、機構等)的一個大眾化、開放式、賦能共益的智慧組織構建與深度協作平臺,助力政府組織數字化轉型與個體挖潛,引領以人的關系為核心的價值連接與協同創新。

數字政府智庫SO二維碼.png

微信掃碼加入

責任編輯: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