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處長李廣乾在2016中國(青海)"互聯網+政務"創新趨勢研討會的發言,電子政務智庫編輯根據錄音整理,內容未經本人審核。

 
  當前"互聯網+政務"是各級政府在信息化建設當中的熱詞,國辦不僅轉發了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發布的《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開展信息惠民試點的實施方案》,并且出臺一系列以"互聯網+政務"為主題的文件,足見熱詞之熱。
 
  關于"互聯網+"
 
  國內"互聯網+"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揚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的發言。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首次提出"互聯網+"理念。2015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提交了《關于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建議》的議案,表達了對經濟社會創新的建議和看法。國務院所印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開篇也對互聯網+的概念做了界定。
 
  "互聯網+"概念的提出
 
  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ITFIN)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互聯網+"之所以成為熱詞,主要是技術上發生了轉變,目前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上信息化建設的方式、方法,對信息的采集、處理、傳播、應用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2015年3月15日,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會上表示,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會使中國經濟飛起來。
 
  2015年3月2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2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等10大領域,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提升制造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
 
  2015年7月1日,《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2015年7月1日)文件中指出,"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
 
  "互聯網+"的出現背景
 
  首先,新一代的信息技術應用日益成熟,從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之后,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移動寬帶以及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先后快速進入信息化建設領域,使得信息化建設架構、業務系統建設方式、基礎設施建設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信息化作用范圍與形式也得到了擴大。
 
  其次,電子商務成為信息化主導力量,近年來,電子商務取代電子政務,成為信息化主要驅動力量,中國成為世界第一電子商務大國。電子商務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大三樣:電商平臺、現代物流、第三方支付。這三樣工具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基礎工具。
 
  第三,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時期,此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已經到了緊要關頭,勞動密集型發展思路已經面臨嚴峻挑戰。東部沿海地區出現企業倒閉潮,部分企業遷往東南亞。同時,發達國家再工業化以及第三次工業革命對我國產業發展與出口構成嚴峻挑戰,部分行業企業回流。
 
  此外,信息化迫切需要吹響新的集結號,"兩化融合"深度不夠,信息化亟待新的集結號,以加速"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
 
  "互聯網+"概念界定及其屬性
 
  "互聯網+"從概念界定方面來講是新一輪的信息化,體現了輕裝信息化的特征,是全民可以便捷參與的信息化,吹響了經濟大革命的集結號。
 
  新一輪信息化,"互聯網+"是基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條件下的新一輪信息化。只有基于這個基本認識,我們才能明白"互聯網+"的基本內涵、基本規律。
 
  輕裝信息化,傳統的信息化是個人很難享用的,現在每人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享受信息化。"互聯網+"并不是傳統信息化,而是在基礎設施、業務架構設計、信息資源產生與處理、應用方式、參與主體等諸多方面都發生了根本改變的新一輪信息化,這是輕裝信息化的一個最基本特征。
 
  全民參與的信息化,相對來說,"互聯網+"有效地克服了傳統信息化條件下的"數字鴻溝"問題,讓全體公民都可以低門檻地參與其中,這也是輕裝信息化的又一個最基本特征。
 
  經濟大革命集結號,"互聯網+"是我國為應對第三次工業革命而提出來的一個宏偉戰略規劃,也是經濟新常態下實現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一項具體的行動計劃;不僅僅是工業信息化,更是三大產業的全面信息化。
 
  從理念、制約因素、威脅與建設重點來分析"互聯網+"的屬性:
 
  核心理念是互聯網思維,與傳統信息化的純技術工具屬性不同,"互聯網+"將技術與商業模式聯系在一起,信息化成為企業和個人、草根與精英創業、創新、發展的工具、平臺;
 
  制約因素在于技術短板,我國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方面取得舉世矚目成就,但是在原創技術方面,我國都不占據主導地位。除了在移動通信技術方面具備一定的技術優勢外,在其他各個方面都面臨美國、英國(ARM)跨國企業的全面壟斷局面。
 
  信息網絡安全仍然是最大威脅,在新一輪信息化條件下,面臨的安全問題更加復雜、其后果也更加嚴重。由于與實體系統緊密相關,這種安全問題在特殊情況下完全可能成為一種毀滅工具和戰爭手段。
 
  制度建設是下一步重點,由于"互聯網+"涉及各行各業,存在大量跨界融合,對原有產業帶來革命性甚至是顛覆性影響,因而需要明確和規范的法律問題眾多。即使是對于像滴滴打車這樣的情況,仍然問題不斷、爭議激烈,制度建設還是重點。
 
  經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相互作用,由原來的重裝信息化改造成為現在云、網、臺、端一體化的輕裝信息化,經過相互合作發展,轉變為現在互聯網思維下的跨界融合模式。
 
  構建新型"電子政務前臺-后臺服務體系"
 
  構建新型"電子政務前臺-后臺服務體系"首先應該明確將行政服務中心(政務大廳)作為地方電子政務后臺系統進行統一建設;其次應明確將地方政府門戶網站作為地方電子政務前臺系統進行統一建設;要加強行政服務中心與政府門戶網站之間的緊密關系,構建"互聯網+"時代的電子政務020體系;此外,基于上述電子政務前臺-后臺服務體系,要積極開展地方電子政務和公共服務的信息化建設,包括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
 
  構建主數據管理架構克服資源重復建設
 
  根據數據屬性,數據應該區分主數據與業務辦理數據兩類。所謂主數據是指滿足跨部門業務協同需要的、反映核心業務實體狀態屬性的企業(組織機構)基礎信息。體現特點為:超越部門、超越流程、超越主題、超越系統、超越技術。主數據管理架構應該是我們建設電子政務基礎數據庫的基本理念和技術方法,也應該是我們進行電子政務頂層設計的基本理念和技術方法?;诮y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的相關規定,應該以主數據管理技術去創新構建法人庫建設體系。
 
  基于省級層面開展"政務云"建設
 
  "云"本身涉及到三個層面的應用。一方面是軟件層面,二是平臺,三是硬件、網絡等應用。開展地方"政務云"工程建設應基于科學合理原則,同時注重規模建設,因此"云"建設應該在省級層面開展比較好。此外,應充分發揮運營商的作用,建設安全、自主可控的"政務云"中心。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