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中國信息化百人會顧問、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宏仁在《人民日報》上刊發了題為“智能化使國家治理變‘開環’為‘閉環’”的文章,與大家討論了利用智能化、網絡空間,改變政府治國理政模式的話題。

 
  信息化是一個連續的、不斷演進的過程,但階段性特征非常明顯。從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算起,信息化經歷了數字化并向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的過程。信息化的結果是在我們生活的物理世界之外產生了一個數字世界,即網絡空間。各種計算機終端、服務器、數據庫、計算機網絡等等構成一個龐大無比的網絡空間,成為物理世界在數字世界的映射。
 
  現代化的國家治理必須建立在網絡化和網絡空間基礎之上。加拿大學者伯爾尼認為,網絡社會有兩個基本特征:第一,完全數字化的復雜網絡通信與信息管理和傳播技術幾乎無所不在,成為溝通經濟、政治和社會活動的一種基礎設施;第二,通過這些網絡組合,社會生產與社會組織得以重構,而人類的活動可以跨越寬廣的空間重新設計和彼此關聯,成為人類社會組織和社會關系的一種基本形式。今天的中國已經具備了網絡社會這兩個基本特征,我們已然踏入網絡時代。
 
  傳統的國家治理模式是由政府研究、制定、提出、實施國家和社會需要的政策、戰略、法規、規劃和計劃等,然后由全社會包括各個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直到每一個個人來執行和落實。當然,政府在制定各種政策、戰略、法規、規劃和計劃時,也會進行調查研究,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在付諸執行后,也會了解社會各方面的反映。但是,由于時間和技術的局限性,國家治理基本上是政府下達指令、企業和個人執行的過程,是一個“開環過程”。
 
  由于網絡空間日益成為現實生活在數字世界的全面映射,因而成為政府及時準確掌握國情、社情、民情不可或缺的手段。利用網絡空間,政府可以構造治國理政的反饋系統,改變傳統的治理模式。在網絡時代,政府需要利用信息化這個強有力的工具,在政策和舉措出臺之前廣泛征求、準確把握民意;出臺之后獲得執行情況的反饋,并適時進行調整。這樣,治國理政的過程就由下達指令—執行的“開環過程”變為下達指令—執行—反饋的“閉環過程”。
 
  閉環治理系統能夠使社會各方面力量真正參與到國家治理過程之中,為經濟社會穩定運行提供保障。任何一個物理系統,包括經濟社會系統在內,穩定性、可觀察性和可控性都是確保正常運行的基本條件。經濟社會系統極其復雜,穩定性當然最具基礎性意義。在信息化時代,唯有帶反饋的閉環系統能夠解決系統的穩定性問題。
 
  閉環治理系統的實現,關鍵在于反饋器的設計和實現。反饋器設計的技術基礎就是大數據技術,即充分利用網絡空間、國際國內的各種數據和信息,及時、準確、完整地反饋國家所處的內外環境、各領域的現狀和問題、居民和企業的訴求,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和基礎。利用大數據技術,反饋器還可以預測未來,實現對各個領域或國家總體發展趨勢的反饋,使決策更具前瞻性和預見性。當然,還可以建立各種各樣的、針對不同問題和決策需求的數學模型,優化治理過程,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責任編輯:admin